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句子 > 正文

忽见陌头

爱唐宋网收录忽见陌头,【诗句】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。【出处】唐·王昌龄《闺怨》。【意思】远望之中忽然看到路旁杨柳颜色变绿,引起感情波动,后悔不该让丈夫去边疆立功封侯。把少妇...大家一起来看下忽见陌头吧。

忽见陌头 第1张

【诗句】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。

【出处】唐·王昌龄《闺怨》。

【意思】远望之中忽然看到路旁杨柳颜色变绿,引起感情波动,后悔不该让丈夫去边疆立功封侯。把少妇的心理活动写得十分真切而含蓄。

【应用】

名〉 陌,田间的小路。觅, 找,寻求。猛然看见路边的杨柳 已露出了春色,后悔当初不应该 劝说丈夫去从军以争得封侯的爵 赏。语出唐·王昌龄《闺怨》: "闺 中少妇不知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。 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 侯。" 用以表达妇女当初劝说丈夫 外出以求取功名,而后来却因思 念深切而产生后悔心情。◇当初, 是你怂恿他出国的,什么攻博士 要紧啦,什么留学生吃香啦。可 现在,"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 婿觅封侯",你后悔莫及了吧! (安泰《姑嫂》)

【提示】原诗共四句,前两句写一位少妇浓妆艳抹,兴致 勃勃地登楼观赏春景。接下来,这两句说: 她忽然看见路旁 到处柳色青青,因而触动了离愁,懊悔真不该轻易地让丈夫 远离自己去寻求功名。因为杨柳色使她联想起当年折柳赠 别,也联想起青春的易逝。诗句刻划出闺中少妇心理的微妙 变化,细腻含蓄,耐人寻味。

【鉴赏】 全诗以愁字点出主旨。离愁别恨,特别是在年轻夫妇之间更难排遣。开头写少妇浓妆艳抹,上楼观赏春色,此时她心中没有愁绪,所以兴致很高。忽然因看见田边柳色青青,于是触动了离愁 (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,看见杨柳想到别离,是很自然的),懊悔当日不该那么轻易地让丈夫离乡背井去追求功名富贵了。"悔教夫婿觅封侯" 常用来表示女子对丈夫热衷追求功名利禄的悔恨与不满。悔,是后悔青春的虚度,即使丈夫真的封侯显达,也无 法弥补白白浪费的大好青春。

【全诗】

《闺怨》

.[唐].王昌龄

闺中少妇不知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。

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。

【全诗鉴赏】

宫怨反映宫廷女性的哀怨,是一个专题。闺怨则反映社会各阶层妇女的怨情,是又一个专题。盖封建时代妇女活动范围限于家庭,所谓足不出户,富家妇女连家务活也不做,精神也就特别空虚,因此她们把夫妻间的团聚看得很重,然而由于生活的原因,却以不能如愿的时候居多,此闺怨所由作也。

王昌龄这首闺怨写得相当别致相当深刻,为众多同类之作不及。写"闺怨",却先说"不知愁"。刻意求深的读者往往不得其解,或曰为礼教所囿不便流露愁情,这种说法不合唐代实际,也不合诗意;或曰"少年不识愁滋味",但这是少妇,不是少年(男性);或曰诗中少妇是半憨的,所以不知愁,但写半憨的少妇没有普遍意义,又与诗意不合。其实"不知愁"就是"不知愁",盖以从军为荣,盛唐社会风气如此,"功名只向马上取","觅封侯"不但是少年的愿望,亦必合于少妇的幻想。少年壮志不言愁,和闺中少妇不知愁,是完全可能的事。

首句说罢"不知愁",次句具体说明她是怎样的"不知愁"。在一个春天的早上,她打扮得济济楚楚,款步登楼,既为赏景,也未尝没有几分风流自赏的意味。"凝妆"即严妆、浓妆,知愁者断不如此——"自伯之东,首如飞蓬;非无膏沐,谁适为容?"

第三句是全诗转折的关纽,当少妇登楼观望街景时,发现最醒目的却是街头青青的柳色,一刹那间情绪就发生了变化。"杨柳色"虽然在很多场合可作为"春色"的代称,然其形象的暗示性却要大得多,它既可以使人联想到青春年华、也可以使人联想到好景不长("蒲柳之姿,未老先衰")、还可以使人联想到折柳送别和《折杨柳曲》而引起伤离,这些联想都可以通往远方引起对夫婿的思念。从而使少妇产生了一个从来没有如此强烈的悔恨的念头:"悔教夫婿觅封侯"!

诗中少妇情绪的变化在刹那间发生,看起来是突变,其实也有个渐进过程——就在少妇表面"不知愁"的当儿,她的潜意识中未尝没有惆怅和孤独的情绪在滋长,当其遇到一定外部条件(如"杨柳色")的刺激,就会发生突变。所以"忽见"两字是大转折,"悔教"二字是现有的心情,而别后思念、平日希望等等矛盾的心理状态,也都包含在其中了。

这篇七绝截取一个生活断面,抓住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予以集中描写,使读者从偶然见到必然,由突变联想到渐进,不但表现了诗人对笔下人物心理变化的准确把握,同时在艺术上也做到了以小见大。

展开全文阅读